客家围屋探究之旅纪实--走近仁厚温土楼

2018-11-22

经过11个星期的前期策划、文献阅读和准备工作,我们兴冲冲地赶赴客家人的聚居地-广东梅州梅县。这一次,我们是以社会科学调查员的身份来开展工作的。我们的目的是,实地考察客家围屋这一古老建筑的美学风格和实用功能。客家围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发源于唐宋时期,繁盛于明清时期。是客家人古老智慧和族群文化的体现。

早上9点,车子停在了一个深藏在山野之中的美丽的村庄。刚下车,我们几个都被这里的景致陶醉了,怔怔站在那里谁也没有说话。在秋日暖阳照耀下,天空湛蓝湛蓝的,蓝得像美丽的天鹅绒,蓝得可以让最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发黄的白墙远远看去是象牙色的,上面有着一种特殊的褐色纹路,近看才知道那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十分古朴好看。黑色的屋顶介于白墙和蓝天之间,就好像一幅写意水墨画。在这样的静谧中,一切的语言都太过于苍白。我们找不到好的词语来表达这村庄的温婉美丽。只好默默拍下照片,希望用光影技术还原一部分她的美丽。

往前走了一阵子,一个庞大的藏青色的圆形土楼,很威严的样子,远远出现在天际。直觉告诉我们,那就是期待已久的仁厚温围龙屋!据说这是梅县最大的围龙屋之一,距今已经有500年历史了!我们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像一群小马驹一样撒着换,一路小跑来到了仁厚温围龙屋。这个土楼气势宏大,看上去像是一个升级版的城堡。正面是一个半圆形的大池塘,从天空俯视下来,正好和围屋一起构成一个椭圆形。为了了解建筑到底有多大。我们花了25分钟才围着这个围屋跑完了一圈。

回到正门,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匾额,上面写着仁厚温公祠。纪念着这个伟大族群的祖先:一位姓温的客家人,在500年前带着带着他的族人,从中原地带逃到南方来躲避战乱,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横梁和承重的大柱子上,红漆早已经斑斑驳驳,院子和房间也已经荒废了。但是厚厚的大理石地板,雅致的庭院设计,坚固的围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尘封岁月里的昔日恢弘。中间的堂屋,四四方方的,可以容纳上百人同时在里面活动。正中间有一个座位,我们可以想象到,500年前,有个威严仁爱的温老太爷端坐在上面,厅里面来了一两百的族人,在这里举行宴会。他们先是祭祀祖先,然后一边吃饭一边开会商量如何分配农具,牲口和种子;如何防御外敌入侵等等。他的这个围屋,就是一个完美的防御工事。从外面看,高高的围墙上,只开了一些小小的窗口。人呆在里面很安全,也很容易从里面主动攻击外来入侵者。这个围屋建筑结构不像我们的房子,是一栋一栋的方盒子。而是三排房屋排列在圆圈中,围成三个同心圆,共有390间房间,可以同时容纳800人入住。我们体验了一下,里面通风保暖都很好。层高有两米多,住起来很舒适。两家人离的很近,互相串门吃饭非常方便。这样的房子比我们现在住的城市有人情味多了。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客家人精诚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风貌。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遇到了正在这里修复这个古建筑的施工人员。通过他们我们了解到,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在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下,很大面积都都已损坏或倒塌,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古围龙屋,让更多人了解到客家围屋的独特与辉煌,在族人温进灿(围屋原居民)的倡导下,仁厚温公祠被发展成为客家民居民俗的旅游景点。2015年至2016年,仁厚温公祠已获得省专项维修资金600多万元。

最后我们采访了当地居民,图中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奶奶。她向我们叙述了这个祠堂里一棵苏铁树如何拯救自己的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这棵铁树被种在温公祠后院的正中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把种植这棵树的土地叫做化胎。人们膜拜这棵树,认为这棵树里面住着一个神仙,镇守者这个围屋,保护着大家的安宁。听着老奶奶讲故事,站在这棵神树旁边,不由得也感觉到一种敬畏之情,真心希望神仙的故事是真的。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